同城送花 网上定花 情人节鲜花预订 网上花店 开业鲜花 异地送花
最新配送完成订单:
由_镜花缘_众女殉节看封建妇女节烈观_王礼.pdf
康薇鲜花速递网 / 2015-03-02

由_镜花缘_众女殉节看封建妇女节烈观_王礼.pdf

由《镜花缘》众女殉节看封建妇女节烈观*   王 礼

(兰州工业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摘要:清代李汝珍的《镜花缘》塑造了一群活泼可爱、多才多艺的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男尊女卑的封建伦理思想,表现了其相对进步的女性观。但是在文末,几位百花女子为了追求“节烈观”而自杀殉夫,也显示了李汝珍女性解放思想的矛盾性。“节烈观”是封建社会男权统治意识的产物,在《镜花缘》中,作者基于封建夫权思想,对所谓的“女子节烈”观持肯定态度,这反映了《镜花缘》中关于女性解放认识的不彻底性。这种不彻底的女性观,有助于读者从社会文化的深层角度解读中国传统伦理制度下妇女生活的现状,有助于理性审视当今社会发展中的妇女解放运动。关键词:节烈观;男权;女性解放;女权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志码:A

《镜花缘》是清代嘉庆年间李汝珍创作的一部奇书。全书以百位花仙被贬谪到人间生活为线索,建构了一幅女性生活的新天地,充满了奇幻色彩。作者的创作意图很明显,就是要为这些闺阁之才立传,承认女性价值,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正因为如此,作者大力赞赏女子之才,肯定了女性的社会作用,控诉了封建礼教陋习对女性的身心戕害,进而表达了进步的女性解放思想。然而,由于时代的限制,李汝珍的创作思想是矛盾的,小说的创作基调充斥着封建礼教的负面影响。本文就作品中“众女殉节”的情节描写,试对李汝珍《镜花缘》的“妇女节烈观”进行分析探讨。1 镜花女子的终结在文章最后,唐功臣后代举兵勤王反周,在攻打武氏兄弟镇守的酒色财气四关时,伤亡惨重,共有6 位从军的女子因为夫君战死而殉节自杀。当双手放开那一抹白绫,当横在秀颈上的宝剑划过,几缕幽魂飘于雄关之下:只见女营来报:文筛之妻邵红英、林烈之妻林书香、谭太之妻谭慧芳、叶洋之妻叶琼芳,俱投环殉节……阳墨香、戴琼英闻知此信,即到大营,抚着阳衍、文萁尸首恸哭一场,姑嫂两个,旋即自刎。(第九十八回)在《镜花缘》中,百位花神托生的女子们,生于中国历史上最灿烂的大唐盛世,她们个个聪慧美丽、才气纵横,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经典女性群像。而面对这些曾经是自己笔下宠儿的才女之死,李汝珍并未发出哪怕一点点怜香惜玉式的叹息,他的笔触,轻飘飘的越过了才女们殉节的尸体,不带一丝的犹豫与停顿,显出一种无意识的冷漠。或许在李汝珍看来,为了贞节,这种殉节对女子来说,正是死得其所。2 男性话语下的女性节烈观节烈,通常来说,指的是丈夫死后,女子誓死守寡,在艰难困顿中上侍公婆,下抚子女。其中的烈尤指丈夫去世,女子也跟着自尽,以表忠贞;或者是受到侮辱强暴时,宁死抗争,设法自戕,不失节操;更有未嫁而未婚夫亡故,也不再改聘,甚而自杀明志[1]。对古代持节烈观的女子来说,守节,乃至于死亡得越惨越苦,则表现得越贞越烈。节烈观,其本质是中国古代妇女遭受的一大劫难。在汉、唐时,社会进步,思想开放,妇女在社会生活中所受的压迫与剥削远较后世为轻,像唐代时候妇女能够穿比较裸露的衣物,能够与同伴结群纵马出游,而且交往也较为自由,大多都能自主择偶,对于感情的追求也比较大胆热烈,即使离婚后改嫁也不会受到非议。据《新唐书》记载:唐代公主有嫁人记录的共有134 位,其中二嫁者25 位,三嫁者有3 位,四嫁者 1 位。上层社会尚且如此,普通阶层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则更为普遍。即使到了宋朝,改嫁依旧是普遍现象。宋朝,女子富有而再嫁,是非常受欢迎的,即使不富有,再嫁也并不是难事。但是,从明初期理学成为官学以后,程煜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成为阻挡妇女再嫁的金科玉律,“一女不事二夫”等观念也从上层社会逐渐深入民间。这种以情感和理性的泯灭为前提的贞节观,在当时受到广泛推崇[2]。于是被封建礼教不断压迫的妇女,其社会地位也急剧下降,逐渐沦为生儿育女的生理工具和操持家务的劳役女仆。节烈女子的思想和被行动,在宋以后,受到主流社会的大加褒扬。理学舆论从一开始就把女性视为祸水,加以警惕,一再警告妇女必须走“从一而终”的道路,否则将在社会上抬不起头来,受到各种侮辱。女子如果改嫁或被夫家所休,无论父母亲朋,都会觉得颜面扫地,有辱门风,所谓“再嫁者不见礼于宗党”(民国《崇明县志》卷四),就是指此。现实迫使一些寡妇耻于再婚,从灵魂深处接受了从一而终的名节观[3]。加之各级政府和地方官绅不断表彰妇女的节烈行为,且为一些节妇立贞节牌坊,更助长了节烈之风的蔓延。在此情况下,到了明清时期,“节烈观”已经深深烙入妇女的思想深处,妇女没有了追求婚姻幸福的自由和权利。很多女子洞房花烛前尚不知夫君相貌,更别说自主择偶。如丈夫过世,则必须守寡,更有甚者,被礼教逼迫自尽以全节烈之名[4]。若妇女被夫家依据“七出”所休,则一般只有自杀和出家的道路。这种节烈观的影响深刻而复杂,它直接左右了中国封建社会妇女的命运,成了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中最不人性的重要构成部分。《镜花缘》中六女自尽,也正是作者秉持了明清伦理偏见,在艺术创作中,折射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在主观认识上的现实问题。3 节烈观的封建本质女子被节烈的行为主导思想,即从一而终的名节观,集中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禁锢与扭曲。自古中国男人对于贞操问题,一向采取的是男女不平等的两种标准。所谓贞操,纯粹是男权单方面的道德规范[5]。对于女性,要求女子从一而终;男子去世,女子殉节者比比皆是。忠实节烈观的女子,把名节视作女子最重要的东西,远远大于生命的价值。她们以为,妻子应理所当然是丈夫的附庸财产,包括性命在内,莫不如此,如遇到不幸的事,这完全是自己命运不好,再要去抗争,就是违背了做妻子、做女儿的德操。这种意识己根深蒂固的存在于女子意识深处,一言一行都会显露出来。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当丈夫发生意外死去时,这些妻子认为守寡和殉死是理所当然的选择,会自觉自愿付诸行动。而夫家和娘家,也会觉得女子的守寡殉死,既保全了贞节之名,也使门楣添光,自然是大力鼓动。在封建制度下,自然也存在一些不甘于做附庸,敢于抗争,敢于和男子一争高下的女子。对待这些女子,封建礼教以残酷凉薄给予打压,绝不认可女子在社会生活,尤其是政治领域中的贡献。如在封建文人的眼中,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永远是以谋逆正统的形象出现的。如《镜花缘》中,李汝珍将武则天写作是狐精下凡乱世,对其也从未以皇帝称呼过,而一直称为武后。至于认为节妇殉死不值得,是愚蠢行为的声音,在清代显得少且弱,故而是不入主流的声音。4 对女性节烈观的再认识作为今天的人,我们会觉得殉夫、守节之类的行为是非常愚蠢的,可能还会对这些节妇加以鄙视,认为她们守节殉节的行为不仅害了自己,更助长了封建礼教的猖獗之风。但是,凭心而论,这些节妇同样是受害者,作为妇女来说,她们是最不幸的一群人! 在殉节的那一刹那,我们不知道她们心里的真实想法,难道对这尘世就无一丝的留恋牵挂? 不知道那漫漫守寡的岁月里,她们心里充满的是心甘情愿还是强烈控诉。我们在分析节烈行为的时候,更应当看到社会制度的决定性作用,对她们的殉节、守贞和无条件的守寡,应抱以宽容同情的态度,而非一味严加指责,要把社会因素、性别因素以及节妇的内在因素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认识这种社会现象。男权统治的社会现实,使得女子要想继续生存,只能屈从顺服,戴上从一而终的镣铐,并自觉地加以实践,这也是封建男权统治的需要和目的。归根结底,是社会制度的弊端制造了节烈女子的不幸,她们是受害者,应该诅咒的是害了她们的封建社会制度。是封建社会制度让“三从四德”变成了所谓“节烈女子”的自戕行动,也是封建礼教的余孽意识造成了女性思想认识上的毒瘤病灶。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每个人都有自主选择生活道路的权利,这种权利,体现为追求不同的自由。而殉情,是一种极端情感的心理表现和行为选择。在封建制度下,妇女选择节烈的社会现实,一方面表现出对道德大义的坚持和对恶行暴力的不屈,另一方面折射出封建卫道士借以“贞节观”对女性身心的摧残和压制[6]。所以,对封建社会妇女节烈问题的认识,我们在反对其行为结果的同时也心怀一丝敬意。而女子要摆脱封建节烈观的束缚,扭转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从属被动地位,就需要在经济上独立,在人格上追求自由,否则女性解放只能是镜花水月。《镜花缘》中的百花女子,是百位花神下凡而生,她们聪慧美丽、纯洁善良、才华出众、温柔可人。作为女人,她们渴望得到真正的幸福,而在与夫君成亲不久,尚未真正体会爱情和生活的快乐,就因为丈夫的死去而殉节,化为几缕冤魂。从情感上,这不是大家愿意看到的。参考文献:[1] 夏家馂. 清朝史话[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2] 宋子俊. 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发展史[M]. 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3] 萨孟武. 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M]. 长沙:岳麓书社,1998.[4] 吕晴飞.《镜花缘》为妇女大唱歌赞[J]. 北京社会科学,1995(3):34-40.[5] 彭增玉. 论《镜花缘》思想倾向的复杂性[J]. 明清小说研究,1999(4):121-126.[6] 王同书,夏颖.《镜花缘》的现代意识 [J]. 明清小说研究,2008(3):189-197.On the Feudal Woman Chastity View from Perspective of Martyrdomof Women in " Flowers in the Mirror"WANG Li(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Lan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Lanzhou 730050,China)Abstract: Li Ruzhen's “Flowers in the Mirror”in the Qing Dynasty portrays a group of lively and versatilewomen,which criticizes feudal thought that women are inferior to men and reflects the relatively progressive viewof women vp to a certain extent. But at the end of the text,several hundred women committed suicide in order topursue the chastity view,which also shows the contradiction in Li Ruzhen 's thought of women emancipation.Chastity view is an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feudal women view,which is the result of the feudal patriarchal con-sciousness. In “Flowers in the Mirror”,the author shows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the women chastity based onthe feudal male thinking,which embodies his incomplete view of women. This incomplete view contributes to ourunderstanding of women living under the feudal system of ancient China,helps us to objectively examine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women emancipation movement.Key words: chastity view; the feudal ethics; women liberation; feminism(责任编辑:朱晓燕)

上一篇:因为时间_献给国际劳动妇女节_高新立.pdf
© 2005-2015 康薇鲜花速递网 版权所有 鲜花订购 CONVEYFLOWER.Com, All Rights Reserved.